10 min read

为人父母(Having Kids)

3年前,第一次读了Paul Graham的“having kids”, 这个是他相对“冷门”的一篇blog,也是我读的第一篇。当时老婆刚怀孕,对生孩子这件事还充满了未知。
2年前,又一次想起来了,当时娃已经6个月了,有了很多相似的感受。于是把这篇文章翻译成了中文,放到了公司的文档上,偶尔也分享给大家。
现在娃已经2岁多了,也给更多的人分享了我对于孩子的看法,也分享了这篇文章。又重新雕琢了翻译,发出来,让更多的爸爸、妈妈和未来的爸爸、妈妈们看到。

在有孩子之前,我曾对为人父母感到恐惧。那时,我对这件事的感觉,就像年轻时的奥古斯丁对贞洁的看法一样[1]:如果我这辈子都没有孩子,我会很难过。但要说现在就想要吗?不,还不是时候。

一旦有了孩子,我就会成为一个“家长”。从我年轻时的视角来看,“家长”这个词就是“不酷”的同义词。他们沉闷、循规蹈矩、无趣。孩子们会这么想一点也不奇怪,因为我在成年人的世界里,也看不到多少能改变我这种看法的例子。每当我注意到带孩子的父母时,孩子们往往像个小恶魔,而父母们则显得疲于奔命、狼狈不堪,即便他们努力想表现出自己掌控着局面。

过去,当别人生孩子时,我会热情地祝贺他们,因为这似乎是理所应当的。但我内心毫无波澜,想的其实是:“幸好是你,不是我。”

现在,当人们有新的宝宝出生时,我同样会热情地恭喜他们,但这次是发自内心的。尤其当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时,我感觉那是世界上最棒的礼物。

当然,这种转变的原因是我有了自己的孩子。这件我曾经恐惧的事情,最终却成了我生命中最美好的事情之一。

我不否认,部分原因在于我们第一个孩子出生时,我体内发生的化学变化,那几乎是瞬间完成的。就像有人按下了开关。我突然感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,要去保护这个小生命——不,不仅仅是我们的孩子,而是所有孩子。当我开车载着妻子和刚出生的儿子从医院回家,经过一个行人穿梭的十字路口时,我发现自己竟在想:“我必须加倍小心,因为路上的每个行人,都是某个人的孩子!”

所以,当我说有孩子很棒时,在某种程度上,你或许不能完全相信我。我就像一个邪教成员在向你布道:只要你加入我们,你就会快乐——但这仅仅是因为,加入这个“邪教”会重塑你的思想,让你心甘情愿地成为其中一员并为此感到快乐。

但也不尽然如此。在我有孩子之前,我对这件事存在一些明显的误解。

例如,我观察父母与孩子的互动时,存在巨大的“选择性偏见”。也许有些家长已经注意到了我写的那句“当我观察到家长和孩子时”。没错,我观察他们的时机本身就是错的。我只在孩子们吵闹不休时才会注意到他们。而我通常在什么地方会注意到他们呢?我本就不会去那些孩子扎堆的地方,所以我最常遇到他们的场合,往往是在飞机这样的公共空间里。这显然不是一个有代表性的样本。很少有父母会享受带着婴儿坐飞机的过程。

而那些更安静、更美好的时刻,却因为太过低调而被我忽略了。那些才是为人父母与孩子相处的黄金时光。人们不常谈论这些——那种魔力难以言表,但其他父母都懂——拥有孩子最棒的一点,就是有无数个瞬间,你会觉得心安于此,别无所求。你们也许并没在做什么特别的事,可能只是和他一起走在路上,或者哄他上床睡觉,又或是在公园里推他荡秋千。这些瞬间无比珍贵,千金不换。人们通常不会把孩子和“宁静”联系在一起,但这确实是你在那些时刻感受到的:一种无需思考未来,只需沉浸于当下的宁静。

在有孩子之前,我偶尔也有过宁静的时刻,但并不常见。而现在和孩子们在一起,一天之中我可能就会经历好几次。

我对孩子的其他印象则源于我自己的童年,但这同样具有误导性。我小时候很淘气,总在惹麻烦。所以在我的记忆里,养孩子就像是在执法。我从未意识到,其中也存在着美好的时光。

我记得大约30岁时,妈妈告诉我,抚养我和妹妹的那段时光是她非常享受的。天啊,我心想,她简直是位圣人。她不仅能忍受我们带来的所有折磨,竟然还乐在其中。直到现在我才明白,她说的只是实话。

她说喜欢我们的原因之一,是我们很有趣,可以聊天。这在我自己有了孩子后也深有体会,并为之惊讶。你不仅仅是爱他们,他们还能成为你的朋友。他们真的非常有趣。虽然我承认,小孩子确实喜欢无限循环(一件值得做一次的事,就值得做五十次),但和他们一起玩耍通常是真的很快乐。这一点也让我感到惊讶。当我两岁时,和另一个两岁孩子玩很有趣;但当我六岁时,和两岁孩子玩就变得很无聊了。为什么长大成人后,这种乐趣又回来了呢?我不清楚,但事实就是如此。

当然,有些时候纯粹是苦差事,甚至更糟——是恐惧。拥有孩子会让你变得脆弱,这种感受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,仅凭想象是无法触及的。而且,它绝非我所说的,仅仅是一种深植于DNA的程序化行为。

不过,我当初对生孩子的一些担忧也确实应验了。他们毫无疑问会降低你的生产力。我知道,对某些人来说,有了孩子能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有规律,但如果你本就自律,那么你可支配的时间就只会更少。尤其是当你的工作依赖于连贯的思路时。因为孩子的生活自有一套节奏。我不确定这是孩子的天性,还是将他们的生活与成人世界融合的唯一方式,但一旦你有了孩子,你就倾向于围绕他们的时间表来安排一切。

你还是会有时间工作的。但你再也无法像我过去那样,让工作随意地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。你将不得不在每天固定的时间段内工作,无论灵感是否来临,时间一到就必须停下。

我已经适应了这种模式。工作,就像爱一样,总能找到出路。如果它只能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发生,那它就会在那里发生。所以,尽管我做的事情不如从前多了,但依然足够多。

我讨厌承认这一点,因为“更有雄心”一直是我的人生信条之一,但是,有孩子确实让我变得不那么有野心了。写下这句话本身就让我感到一丝刺痛。我不想承认。可如果这不是事实,我为何又会如此抗拒承认它呢?事实就是,当你有了孩子,你对他们的关心会超过对自己的关心。而注意力是一场零和博弈。在任何一个时刻,你心中最重要的那件事只有一个。当你有了孩子,这个位置通常会被他们占据。这意味着,它被你手头的项目所占据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。

我有一些“迎风航行”的小技巧来应对。例如,我写文章时,会思考我想让我的孩子们了解哪些道理。这能激励我把事情做对。当年我写《Bel》[2]的时候,我告诉孩子们,等我写完就带他们去非洲。当你对孩子许下这种诺言,他们会把它当真。这意味着我必须完成,否则他们期待的非洲之旅就会泡汤。或许我足够幸运,这些小技巧能推着我前进。但毫无疑问,“逆风”依然存在。

但反过来说,如果你的雄心连生孩子这一关都经受不住,那它又算得了什么呢?难道你的意志力就仅限于此吗?

而且,尽管为人父母的身份可能会影响我当下的判断,但它无法改写我的记忆。我仍然清楚地记得没有孩子的生活是什么样子。清楚到足以让我怀念某些事情,比如可以随时心血来潮飞到另一个国家。那该多棒啊。为什么我以前从来没那么做过?

你看,我又陷入了同样的思维模式。事实是,在没有孩子之前我所拥有的大部分自由,我从未真正使用过。我为此付出了孤独的代价,却从未享用过它带来的便利。

在有孩子之前,我有很多快乐的时光。但如果衡量的是“幸福的瞬间”——不是潜在的快乐,而是真正感到幸福的时刻——那么我现在拥有的,远比过去要多。几乎每个哄他们入睡的夜晚,都是如此。

每个人的育儿经历千差万别,我知道自己是幸运的。但我认为,我在有孩子之前的那些担忧,想必是普遍存在的。而从其他父母望向自己孩子时的眼神来判断,孩子所带来的幸福,想必也同样如此。

[1]. 年轻的奥古斯丁的道德观,来自于一个典故:早期基督教神学家**圣奥古斯丁(Saint Augustine of Hippo)**在他写的《忏悔录》(Confessions)中的一个著名祈祷。年轻时的奥古斯丁在皈依基督教前,生活放纵,沉迷于情欲和世俗享乐。他理智上知道应该过一种“圣洁”(virtuous)的生活,即节制、虔诚、摒弃肉欲。但他情感和肉体上又无法割舍当下的快乐。在这种强烈的内心挣扎中,他做了一个非常坦诚的祈祷:

“主啊,请赐予我贞洁与节制,但现在还不要。” (In Latin: "Da mihi castitatem et continentiam, sed noli modo.")

这里指的是“既想要未来的好结果,又舍不得放弃眼前的快乐”。

[2]. https://www.paulgraham.com/bel.html